第(2/3)页 这些商人大部分并不直接给他们上供,但是他们的庇护者,是这些东林不想得罪的。 天启皇帝在他们拼命搅浑水的时候,终于是爆发了。 相比自己的权位,他们确实不大关心辽东,但是这样等级的官僚其实随随便便就能说一大堆没有内容的应对方案。 如果不是吴忻通过隐秘渠道,把情报送到了魏忠贤手上,他们还是有能力糊弄皇帝的。 但是魏忠贤提前做好了准备,他们自然只能大败亏输了。 少年天子对于文官的尊敬虽然在一次次失败和丑闻中已经被消磨了很多。但是对着阁老咆哮,让叶向高在整个宫廷中丢脸,这还真是第一次。 光明帝国的宫廷当然是有保密规矩的,太祖和成祖就定下的规矩。 所以就如同其他大部分太祖和成祖就定下的规矩,这些规矩都已经基本无效了,整个紫禁城犹如漏勺一般。 天启皇帝中午训斥了叶向高,傍晚之前,所有东林以外的派系大佬就都向魏忠贤示好了。 各路非东林系的言官、有上奏权的大臣一起出动。弹劾叶向高、叫嚣处死张鹤鸣的奏章如同雪片一般堆满了司礼监。 魏忠贤根据吴忻的建议引而不发。 眼看着东林就是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东林的另一位大佬孙承宗站了出来。他自请督师辽东收拾残局。 孙承宗是天启的老师,而且他在熊廷弼、王化贞互相斗争的初期,就建议过天启皇帝免除其中一个人的职位,统一辽东事权。 只是因为东林和楚党之间的斗争,各种互相矛盾的奏章让年轻的天启皇帝搞不清情况,才耽误了这个处置方式。 而且在对待各种问题一贯持重公正。对得起天启皇帝对他的信赖。 他驳斥过袁应泰、王化贞过度期待蒙古人的错误,也公平地对开东江开镇,对于熊廷弼不公正地对待东江予以打压。 东林党与魏忠贤达成协议,他们承认“王、孙反光明集团案”的定性,不包王化贞。 但是孙承宗要取代熊廷弼经略辽东。这在叶向高和孙承宗看来,是一个很高的条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