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最初的时候,缅方根本就没想和金彬谈和解。毕竟金彬闹的声势太大了,不仅杀了那么多的缅军,还屠杀了那么多的缅人。使得很多缅人对阿拉干人,都比较仇恨。 在上缅甸地区,已经生了多起阿拉干人被缅人殴打致死的案例。缅甸朝廷,也有意让缅人泄愤。因此采取的是不闻不问的态度。使得上缅甸的阿拉干人,都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也加深了阿拉干人和缅人之间的仇怨。 缅方如果和金彬达成和解,那就占到了缅人的对立面。而贡榜王朝的统治基础,就是同文同种的缅人。所以这种背离民意的事,缅王孟云,显然是不允许的。 且缅甸内乱,也是金彬带领阿拉干人,最早出头。形成一呼百应的态势,让缅甸周边,烽烟四起。 都说枪打出头鸟,缅方也有意打掉盘踞在阿拉干的反缅势力。这杀鸡儆猴的好戏,也正好威慑住那些刚刚按耐住心思的宵小。 当下从下缅甸撤回的大军,已经赶到若开山脉以东,伊诺瓦底江下游的卑谬。一场大战,一触即。 这对建立新阿拉干王朝的金彬来说,无疑于乌云压顶。 他最先恼怒的是阿萨姆邦和曼妮普尔邦背信弃义。在商量好共进退的情况下,却先一步和缅甸朝廷议和,将阿拉干当成那只杀鸡儆猴的鸡。 要知道,他之前敢反叛。一是英国多年的扶持,有些家底。二是大明临时性的大力扶持。派出了部分精锐将士,混入他的义军中,帮他歼灭阿拉干的缅军。否则他也不能那么快的攻占阿拉干。三是暹罗大败缅甸,无力顾忌阿拉干。 可惜在对待俘虏和缅人的问题上,他违背了大明反对大屠杀的意思。使得大明现在,也不再那么热心的扶持他了。英国也因之前的反叛,而对他态度冷淡。暹罗则已经议和,军队也离开缅甸国境。 在大军抵临阿拉干的时候,他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和无力感。因为他清楚自己的斤两,知道没有他国的扶持和外部势力的介入,自己的杂牌义军,很难抵抗朝廷大军。 于是他更加卖力的央求大明,写了血书,表达悔恨之意。并愿意成为大明的附庸,只求帮他一把。好在大明也不是真愿意看到阿拉干重新并入缅甸,否则日后针对英属印度的伏兵,还怎么布置。 所以推辞了几把,就假意被金彬的诚意感动,愿意出手帮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