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在岸上,孙如复的心情,也越沉重。 因为一路走来,都是仓皇北逃的败军和百姓。个个惊慌失措的,显然战况堪忧。且越靠近海边,硝烟味就越浓重。也意味着,距离战场又近了一分。 街道上烟尘四起,各种杂物散落一地。路边的房子,也都受损严重。有震破了窗户,有塌了房梁,更有房屋,完全塌败。 只有一些用昂贵的大明水泥、钢铁,修的混凝土新房,才在剧烈的震动下,安然无恙。那粉刷过的墙面上,也看不出任何裂纹。 好在坤甸城的房子,大多是木头做的。即使倒了,也不容易砸死人。且坤甸城自经历过大明强行移民,就再没有回复到鼎盛时期的人口数量。 后来大明租借北边的山口洋,又吸引了一大批人过去。 这是因为,根据大明的移民政策,在大明租借区居住的移民,可以等同于在大明国境内居住。各项国籍考核,也基本和大明国内趋同。所以很多想移民大明,但又舍不得兰芳这点家业的兰芳人,就跑到山口洋定居。 当下这些北逃的百姓,莫不是往山口洋跑。毕竟虎毒不食子,大明不管打哪儿,都不可能打租借的山口洋。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明炮轰坤甸,进攻兰芳的消息传开,山口洋的人口数量,会呈井喷式展。 不过这都是后话,当下大明对坤甸的炮轰,因以上种种因素,将对无辜平民的伤亡,降到最小。也是大明的攻击目标,不是平民,而是炮塔。不然坤甸城,早就生灵涂炭。 可还是有些平民,因误炸而死。他们一般都居住在炮塔附近,自然误炸率,就比别的地方高得多。 对于这种结果,大明也只能表示遗憾。因为枪炮无眼,很多时候,人根本无法掌控。 因此被误炸的平民,只能自认倒霉了。 而此刻看着自己熟悉的坤甸市硝烟弥漫,战火重燃。孙如复心里,仍苦涩不已。 要知道,他是举着白条来的。跟着一起的,有坤甸的家族代表和官员。之所以冒着炮火,壮着胆子来这里,就是想跟大明谈一谈。 虽然他心里清楚,大明不在兰芳身上咬下一块肉来,是不肯罢休。但他还是抱着微不足道的希翼,想着大明,能饶过兰芳。 且他也要弄清楚,大明为何突然炮轰兰芳?以致之前,都没透露一点风声。莫名其妙的,不弄清楚,始终是心里的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