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书院人事变动-《大唐第一少》


    第(2/3)页

    原本像颜家这样的家族,家族里的孩子也无需到书院这边,但是颜勤礼自从来到书院这边教书之后才发现,家里的孩子要是依旧是像以前那样,在自家读书学习,无异于闭门造车,还不如到书院之中来呢,东山县庄子上,不管是明德书院还是文学院,对于学生的课程安排,都是紧巴巴的,是决计不会让学生们虚度光阴的,而且书院的气氛,也甚是合乎颜勤礼的心意,因此,就把自己的孙子给送到书原来了。

    颜勤礼的孙子考书院,自然是再简单不过了,所以,现在颜惟贞就在明德书院读书呢。

    其实玄世璟的想法很简单,书院教给学生的,总是光明,但是他想让学生们看一看黑暗,在书院的时候,吃亏都是吃小亏,有先生们帮衬着,出了书院,但求他们少吃亏,当然,不吃亏是不可能的,只要不吃要命的大亏,就是谢天谢地了。

    文学院出去的第一批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作为书院的“门面”,他们有足够的关注度,但是同时,也是不幸的,因为书院培育出了他们,书院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发现了书院的不足之处,开始积极的完善和改正书院的制度和教育方式方法。

    说句令人反感的话,第一批学生,虽然也是尽了全力去培养,但是他们所学到的,在书院所接受的,学到的,绝对是不如第二批学生的,当然,这也是常态,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他们所追求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万丈高楼,起于垒土,而一批批的学生,就如同垒土一般,最后终将筑成高楼。

    第一批学生走出书院,如今也参加了会试,文学院成功的培养出了第一批学生,这无疑给文学院在学生的教导和培养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书院的先生虽说是德高望重,才学出众,但是书院培育学生的路是新颖的,教育学生的模式也是与以往传统的教导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出来,现在的书院在这条路上,显然已经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了,现如今,大家都知道要往什么方向去走,有了方向,齐心协力,就不怕道路坎坷了。

    书院这边的调整不大,就是让颜勤礼和高士廉互换了个位子而已,而且,萧瑀也有自己的打算,明德书院那边,颜勤礼成了院长,而文学院这边,当萧瑀退下去之后,定然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接替萧瑀的位子,而萧瑀的意思也很明显了,这人就是高士廉。

    高士廉的年纪也不小了,但是终究是比萧瑀要小的,现在萧瑀除却高士廉之外,心里也就没想到别的合适的人选了,让高士廉接替文学院院长的这个位子,也是一个缓冲,能够赢得更多的时间去找寻下一任合适的人选。

    因为萧瑀也知道,继自己之后,高士廉在这个位子上也待不了多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