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香港求生(十六)-《民国异梦》
第(2/3)页
“来啦!来啦!”小菊想起娘那只不方便的右手,急急的去厨房去了!壮壮也随即跟了进去。
这一餐早餐,因为常恭在,明显没有平时丰富,因为水果和一些反季节的疏菜都没有在餐桌上出现。但对于常恭来说,却是丰富无比。如果能够每餐都来小菊姐家蹭饭吃就好了,常恭边吃边在心里暗自幻想着。
“常恭,你爹娘有没有和你说关于你们几兄弟上学的事?”小菊漫不经心的啃着手里的面饼边向常恭打听。壮壮的上学问题这么久一直让她纠结得很。这两个月她经常带着壮壮没事就在香港四处乱转,除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外,最重要的是了解岛上的教育情况。
经过四处打听,小菊了解到此时的香港仅有一家官立的汉文中学,因为港英当局统治香港以来,在教育上一直采取推崇英文教学的精英教育政策,受其影响,香港的中文教育就发展得非常缓慢。
在小菊看来,香港的所谓英文教学的精英教育政策,完全是为那些在香港居住的外籍人士的子弟而设的,对于此地的原住民和偷渡过来的那些华人,这一条简直就是把这些人的子弟拒绝在门外。要知道这些人平时说的就是本地语方言,其子弟哪来的英文基础?
而港府对中文教育的不重视和不投入,因此大部分华人子弟主要是依靠一些si立学校来接受教育的。而si立学校是没有政府资助的,资金自然是十分的匮乏,教师的资质自然也是有限的。但这对于在香港社会地位低下的华人来说,却也是一种让后代接受教育有机会摆脱贫困的一种无奈选择。
至于汉文中学的成立,则是因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香港的经济发展迅速,华商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的壮大,社会地位也逐渐的提高,于是这些有经济及一定社会地位的华人要求港府改善中文教育落后的状况。
另一个方面则是内地的政治环境的变化。封建王朝的推翻,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同时新思想和新文化开始大量传播。内地的这一切对香港的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这种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香港政府为了防止民族主义思潮在各si立中文学校中传播,于是慢慢的成立了汉文中学,主要为中英文并重的教学。并且每年招收的人数有限,仅招二百来人。对于在香港占绝大多数居住民的华人来说,根本就是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要知道据一九三一年香港的人口统计,香港当时共有市民849751人,其中5至14岁的儿童就有119008人,但全港在校学生总数仅为68953人。这就意味着全港有近五万的学龄儿童失学,而这些失学儿童都是华人子弟。不过对于那些近两年迁移到香港的内陆有钱资本家及世家族或不同政见者的子弟,汉文中学和香港大学则是首选。要不就只能直接送到英国或别的国家就读。
小菊不想再让娘和壮壮四处跟着奔bo了,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的生活环境毕竟还是以华人为主,对于娘来说,更容易适应。另一个原因则是小菊知道香港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华夏的怀抱,她终究还是有华夏情结,不想成为一个香焦人。香焦人是前世华夏人对那些在国外生活很久的华人的称呼。这种华人的外形依然是黑头发黄皮肤,但其生活习惯,思维和所受的教育已全盘西化。同时小菊也不想自已将来的后代没有一点华夏的文化延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