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待报君恩了归去-《晚唐逆流》
第(2/3)页
坐在他身边的是王建,对面是鹿晏弘。王建满脸堆笑,鹿晏弘面无表情。张寻跟着这两个人都没什么话说,故而沉默的等待着。
不一会,杨复光从后堂走了出来,搀着一位老人。老人看起来有60多岁,佝偻干瘦,步履蹒跚,左手不自然的曲在胸前,不由自主的抖动着。
张寻没想到,被史家赞为“出将有破贼之功,入相有运筹之益,功成身退,始终俊伟”的郑畋,现实中竟是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当初,长安陷落,僖宗出逃。关中数万唐军群龙无首,被动挨打。各路藩帅降的降,逃的逃。唯有郑畋挺身而出,在斜谷迎接僖宗,主动请缨,被任命为京西诸道行营都统。
他回到凤翔,倾尽家财,整顿残军,准备死守。当时黄巢派来了劝降的使者。手下人都说贼军势强,不宜现在开战。言外之意劝郑畋投降。一心报国的郑畋,当时就急火攻心,昏迷不醒。好不容易救醒过来,却已吐字不清,无法言语。用现在的话说,老人当时就被气得脑出血了。
凤翔监军彭敬柔代替郑畋,宴请黄巢的使者。席间,众将吃着吃着居然纷纷落泪。使者非常奇怪,不知道这些人哭什么。有人解释说:“郑相公因风痹不能前来,所以大家都很悲伤。”
宴会后,有人把众将落泪的事讲给郑畋。他听后挣扎着起来,用含混不清的声音说道:“我就知道人心尚未厌弃大唐!”
郑畋由此知道,大部分将士还是心向大唐,不愿降巢。于是他扶病视事,斩了黄巢的使者,传檄关中,号召各路唐军反攻。当时,京城陷落,皇帝不知所踪,很多藩镇都以为大唐已经完了,已做好改朝换代的思想准备。直到他们接到郑畋的檄文,才知道大唐天子还在,唐军还有人统领。这才有了后面各路藩镇军齐聚关中,讨伐黄巢的事情。
之后郑畋又在龙尾陂大败尚让,阻止了黄巢统一关中,为唐军反扑争取到了时间。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郑畋力挽狂澜,大唐恐怕早就完了。
见到郑畋,屋里人全都站了起来,一齐说道:“见过郑相公!”
郑畋朝众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苦笑道:“不要这么叫,老朽早就不是相公喽!”
杨复光点头道:“是、是,大家应该叫‘郑帅’。”
“唉,主帅也不当喽。给皇上的奏章已经写好了,我要辞职。”
“请郑帅三思!”
“复光啊,你就不要再劝我了。不辞职,还能怎样?你见过被部将赶出藩镇的都统吗?”
“您老人家顾全大局,不想自家人兵戎相见。但那李昌言是个什么东西?您当宰相的时候,他不过一个戍卒罢了,如今才饿了几日,就倒戈相向,驱逐主帅。如此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诛之!忠武军愿听郑帅的调遣,打回凤翔,诛杀李昌言!”
众将也都附和杨复光,喊打喊杀。
“莫要胡言乱语!这么多藩军齐聚关中,相互之间怎能不产生些龃龉?如果开了这个头,动不动就互相攻伐,何日才能打败巢贼?这样的话,以后切不可再提!”
张寻头一次见杨复光被人当面训斥。杨复光已经是天下“四贵”之一了,被郑畋训了一顿,也丝毫没有脾气,只是忧心的说:“郑帅!您要是走了,我怕再无人能统领诸军啊!”
张寻知道,杨复光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的忧虑。郑畋辞职后,接替他的是另一个宰相王铎。然而王铎在关中磨蹭了一年多,徒劳无功,最后还是请来了沙陀人李克用,才将黄巢赶出长安。
郑畋叹息道:“国家这么大,怎么可能没人接替老夫?好了,不提这些,说正事。”
第(2/3)页